<p id="r3xbb"></p>
    <var id="r3xbb"><big id="r3xbb"></big></var>

    <b id="r3xbb"></b>

    <sub id="r3xbb"><thead id="r3xbb"><meter id="r3xbb"></meter></thead></sub>

      <output id="r3xbb"></output>

            【尋訪合川紅色印記】
            鳳凰山上的“小延安”——尋訪育才學校舊址

            2021-05-13 16:11   來源:合川區融媒體中心

            【編者按】

            2021年,奮進的中國邁上新的征程,奮斗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不能忘記那些走過的路。一百年歲月崢嶸,一百年初心如磐。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合川地方黨組織團結帶領合川人民,前仆后繼,百折不撓,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這些載入史冊的紅色記憶,是合川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接續奮斗開創未來的真實寫照,也是合川人民世代傳承和永遠銘記的寶貴精神財富。合川區融媒體中心從今日起推出“逐夢百年·啟航新篇——尋訪合川紅色印記”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型主題報道,走訪與合川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的歷史遺跡,探尋合川紅色印記的前世今生、背后故事。敬請關注。

            育才學校舊址 記者 周云 攝

            在合川區草街街道古圣村境內,有一處著名的紅色印記。這處紅色印記,就是陶行知先生紀念館之育才學校舊址。

              陶行知先生紀念館位于草街街道古圣村8社,南距重慶市區40公里,西北距合川20公里,距離草街子老街大約2.5公里。占地面積14550平方米,建筑面積6950平方米,陳列面積4430平方米,由陳列館、育才學校舊址(古圣寺)、逸少齋、周子池、碑亭五個主體部分組成,是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民盟傳統教育基地、合川區黨史教育基地等。

            image.png
            陶行知先生紀念館

            為抗日救國輸送革命志士的育才學校  

            育才學校舊址是1939年陶行知先生征用鳳凰山上的古圣寺廟宇創辦,建筑面積2419平方米。舊址包括古圣寺及附屬文物、逸少齋和雷醴泉墓等。該寺原名虎聲寺,始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之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因重建過程中發掘出明隆慶年間的“洪鐘”與“殘碣”,從而推斷出寺廟的最初修建年代,并將其命名為古圣寺。2006年,育才學校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主義戰士、卓越的大眾詩人陶行知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盧作孚、盧子英兄弟支持下,在鳳凰山古圣寺創辦了育才學校。大殿做教室,廂房做寢室和食堂。育才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是戰時難童、烈士后代和學校附近的農家子弟。學校由陶行知親任校長,下設校務部、指導部和研究部;開設有文學、音樂、繪畫、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舞蹈及戲劇7個學科?! ?/p>

            育才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教導學生團結起來,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自覺覺人的小先生;手腦雙揮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戰士”。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大膽實施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生產生活勞動、勤勞儉學深為一體,使學生在生活教育中出真知、長才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抗戰建國需要,用生活教育之原理與方法,培養難童之中優秀兒童,使成為抗日建國之人才;其次,創辦育才學校的主要意義在于培養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夠發展,就必須給予適當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料,并掃除害蟲;其三,育才學校辦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其四,育才學校辦的是智仁勇合一的教育;其五,從學校性質上看,育才學校是一個實驗性質的學校;其六,育才學校有三不是,不是培養小專家、不是培養人上人、不是丟掉普及教育而來干特殊的教育。

              學校設普修、特修兩種課程。普修課是基礎文化課,占四分之三學時;特修課是專業課,占四分之一學時。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先后邀請了任光、賀綠汀、章泯、戴愛蓮、陳煙橋、孫銘勛、艾青等名家專職任教,翦伯贊、田漢、何其芳、鄧初民、周谷城、秦邦憲、薩空了、姚雪垠、黎國荃等專家學者前來短期兼課或講學。同時還開辦了“林間課堂”,特邀郭沫若、夏衍、曹靖華、劉白羽、周而復、周揚、邵荃麟、艾蕪、戈寶權、沙汀、程今吾等來校演講,周恩來、吳玉章、鄧穎超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也曾到古圣寺指導工作,并向廣大師生宣傳革命道理。

            image.png
            版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理論付諸于辦學實踐中,在育才學校的辦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并取得了豐碩成果。育才學子在這座古剎里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培養,成為了堅定的革命戰士。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一批又一批育才學子被輸送到延安、中原和蘇北參加革命工作,為中國的革命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

              當時的育才學校,有兩個平行的中共黨支部。一個支部直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聯系人先后是凱豐、徐冰,王洞若任黨支部書記,成員有魏東明、孫銘勛、馮蘭瑞等;另一個支部屬中共北碚中心縣委領導,聯系人是縣委書記李亞群,林瓊任支部書記,成員有鄒綠芷、程森、聶奇慧、朱瑞珍、廖意林、張翼天、俞文華、李伯民、帥雪樵、帥仕熙、張再為等。1941年1月,育才學校兩個黨支部合并為一個黨支部,由廖意林任黨支部書記。鳳凰山上的古圣寺,又被稱為大后方的“小延安”?! ?/p>

            “小延安”古圣寺,源源不斷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志向遠大的熱血青年。他們有的奔赴了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有的沖破重重封鎖,去到革命圣地延安。更為功不可沒的是,育才學校還為大后方培養出陳堯楷、徐永培、徐相應、易元祺、王敏、游中象、胡芳玉、陳堯倫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參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華鎣山武裝起義,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獻出了青春和熱血!傳承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紀念館

              為了紀念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舊址(古圣寺)的旁邊,修建了陶行知先生紀念館。紀念館于2003年修建,2006年竣工,2009年對外免費開放。該館為仿古庭院式建筑,由6個陳列展廳和一個綜合辦公區構成,整體建筑物高低錯落,井然有序,與古圣寺相輔相成,交相輝映,是展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戰時期對教育界、文化界進行統戰工作的重要場所?!疤招兄壬o念館”門匾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李鵬親筆題寫,紀念館門前的木拄上鐫刻了陶行知先生的三句名言:“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中,前廳為序廳,陳列展示陶行知先生雕塑及經典語錄,第一、二展廳為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跡;第三展廳為育才學校校史;第四展廳為合川現代教育;第五展廳為中外名人的評價,整個陳列展覽圖文并茂,反映當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歷史照片張張經典?! ?/p>

            在紀念館廣場邊,還有一個面積約600平方米的荷花池塘,當年陶先生曾把這個荷塘命名為周子池,意在紀念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濂溪先生)。為此,陶先生還寫下了一首《荷葉歌舞》,以“但開君子花,留芳千萬年”和“出生污泥,污泥不能染”的歌詞來教育學生,后來也經常演出,成為育才學校的保留節目。

            image.png
            逸少齋

            不凡陋室逸少齋

              在陶行知先生紀念館右側約150米的地方,有一棟普通的小青瓦房。這棟青瓦房的大門上,掛著一塊逸少齋牌匾?! ?/p>

            原來,這棟名叫逸少齋的懸山式小青瓦房,曾是陶行知先生的校長辦公室。在古圣寺辦學期間,陶行知先生就在逸少齋里辦公和住宿。

              當年的逸少齋,卻不是現在的小青瓦房,而是一棟非常簡陋的3間土墻茅草房,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F在的小青瓦房,是1982年經四川省文化廳撥??钤谠凡鸪亟ǖ?。這里不僅是陶行知先生的辦公室兼臥室,同時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會客室?! ?/p>

            1940年9月24日,周恩來同鄧穎超視察育才學校,曾經下榻逸少齋。在逸少齋,周恩來又接見了育才學校老師及各組學生代表,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抗戰形勢,以及毛澤東主席反對投降活動、打擊國民黨投降派的指示,講了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的方法,指出文藝應該表現堅持抗日、反對投降的內容,音樂、繪畫、戲劇、文學都是進行革命斗爭的武器。同時,周恩來還向師生介紹了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天天發展壯大,堅信革命烈火一定會燃遍全中國,人民一定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周恩來的講話,讓老師和學生代表深受鼓舞,大家圍著周恩來與鄧穎超,請他倆題詞留念。周恩來夫婦欣然同意,周恩來題詞是“一代勝似一代”,鄧穎超題詞是“未來是屬于孩子們的”?! ?/p>

            逸少齋由陶行知先生命名。盡管身居陋室,生活艱苦,而陶行知先生卻始終堅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條,始終心系育才學校的發展與全校師生的前途與命運,他用逸少齋里的一盞油燈,照亮了戰時育才學?!爸泻弦弧钡纳罱逃?,也為育才學校師生乃至中國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

            image.png
            育才學校舊址碑亭 記者 周云 攝

            盛滿高尚靈魂的碑亭

              在陶行知先生故居逸少齋與陶行知先生紀念館之間,有一座四合院回廊式建筑。這座占地約800平方米的四合院建筑,就是碑亭?! ?/p>

            所謂碑亭,只是這座四合院的名字而已,應該叫“碑園”更確切一些。走進四合院,四面墻壁上鑲嵌著一塊塊漢白玉碑記,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陶行知先生及戰時育才學校師生的懷念與高度評價,有于右任、馮玉祥、宋慶齡、巴金、華羅庚等歷史名人對陶行知先生及生活教育的充分肯定,有陶行知先生關于生活教育的辦學理念與人生追求,有曾經在戰時育才學校學習生活過的學生對母校與陶行知先生的深切緬懷,還有育才二十一位革命烈士的事跡簡介。整個碑亭簡直就是一部戰時育才學校的辦學史詩與精神頌歌!

              在碑亭內,我們可以品讀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題寫的“一代勝似一代”題詞,可以品讀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辦學胸襟,可以品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對“知行合一”生活教育的解讀:“知而不行=無知,行而無毅力=不行”,同時還可品讀任光、王有余、胡芳玉、徐永培、徐相應、陳堯楷、易元祺等育才英烈視死如歸、浩氣長存的豐功偉績!  

            盡管這座碑亭的占地面積不是很大,但它卻盛滿了合川乃至中國教育的精神財富,彰顯了“知行合一”的高尚靈魂。碑亭里的每一塊碑記,既是一塊塊豐碑,又是一部部歷史。

            image.png
            版畫《周恩來考察育才學?!?/figcaption>

            延伸閱讀》》》

            1940 年中秋節的晚上,位于草街古圣寺的育才學校格外熱鬧。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皎潔的月光照亮著大地,也照亮著戰時育才學校的露天小操場。 

            這個露天小操場也是育才學校師生親手開鑿的,1940 年育才學校中秋晚會在這里舉行。除校長陶行知先生及該校師生參加晚會外,還有前來看望該校師生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月光下,周恩來應邀廣大師生請求,登上露天小操場的露天舞臺,坐在一把椅子上給臺下的學生作報告。周恩來結合古圣寺前面的荷塘“周子池”及周敦頤的《愛蓮說》,鼓勵廣大學生要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做一個有節操、有志向的人。他說:“可能你們都知道,荷花的品質多高尚。我看你們就像一朵朵荷花,生長在黑暗的年代,卻要有純潔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時時向往光明。陶先生請來這么多專家教你們,你們要好好學習,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周恩來的報告,頓時引起廣大師生共鳴,操場上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報告結束后,周恩來離開舞臺,學生們把臺上的桌椅搬開。中秋晚會開始了。只見舞臺上走來一個戴著帽子的學生。他唱的是《到敵人后方去》。由于是清唱,他的聲音洪亮,在整個操場中回響。陶行知先生拍了手后,同時把頭偏向周恩來說:“唱歌的叫陳貽鑫,在難童中是個難得的人才!”

            緊接著,是育才學校舞蹈組的幾位同學跳“荷花舞”。盡管他們的服裝不整齊,高矮也不一致,但他們拿著美麗的荷葉翩翩起舞,動作嫻熟、柔美,天真、活潑、可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曲“荷花舞”,是陶行知先生親自編排的,體現了育才學校廣大師生追求光明的高尚品格,受到了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的高度評價。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歡迎解放軍入城的盛大活動,是育才的師生組織的;歡迎解放軍入城的隊伍,育才的師生走在最前面;游行隊伍前面高舉著的領袖畫像,是育才的師生畫的;重慶廣播電臺當天播放的第一支歌《民主建國進行曲》,是育才的學生唱的;飄揚在市中區解放碑頂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育才的師生繡的。從這座古剎大院,從這扇鳳凰山門,走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李鵬,走出了紅巖烈士徐永培、陳堯楷、胡芳玉、游中象等21位育才英烈。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記者 周云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陶行知先生紀念館提供(感謝陶行知先生紀念館工作人員蔡婷對本文的貢獻)

            編輯:蒲婭娜(今日合川網)

            更多合川資訊,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如果你有感人事、煩心事、新鮮事,關注“今日合川”客戶端,點擊政務問政平臺爆料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