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號子,是以重慶市合川為中心的嘉陵江、渠江、涪江所形成的“三江”流域地區(以下簡稱三江),長年勞作在三江之上的船工們,在推船拉纖的艱辛奮斗中,為協調眾船工的拉纖步伐,鼓舞大家的勞動士氣,戰勝險灘惡水而譜寫出來的勞動者之歌,是人們在從事水上體力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船工號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曲調多樣、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具有濃郁地方風情和鮮明藝術特色的民間勞動歌謠,是合川航運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不可磨滅的水上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械化取代了傳統拉纖的木船運輸,三江號子失去了其發展的載體,三江號子一時成了往昔的追憶。2010年,三江號子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入重慶市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任何一種藝術,其起源與形成都與人類的勞動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三江號子作為一種民間歌謠形式,它也必然起源于三江地區船工們的勞動生產與生活活動之中——產生于船工們的拉纖、搖櫓和推橈等勞動生產之中。
所謂三江,即嘉陵江、涪江、渠江,屬于長江上游主要支流嘉陵江水系。三江匯于合川,東部為渠江,中部為嘉陵江,西部為涪江。三江交匯之地——合川便成為了該地區的水路運輸樞紐,三江是該地區重要的水路運輸通道,大小船只往來運載,異常繁忙。在1768公里的通航河道中,歷史上木船運輸來往不絕,上通甘陜,中貫川北,下達川東,歷來是貫通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水道,平時是經濟動脈,戰時是軍事要道。三江航運在歷史上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合川所屬巴國統治下的古代濮人聚居區(至今有濮巖、濮湖、濮溪等地名)。在巴國西遷中,合川曾是巴國國都,唐代的合州轄六個縣,比渝州(轄縣五)大。宋蒙(元)戰爭時期,合州釣魚城堅守36年抗戰,獨釣中原,震驚世界。南宋時的合州,三江運輸十分繁忙,不僅民運客貨靠木船,宋與蒙的軍事對峙,數百戰艦、軍用貨船來往于三江之上,僅1259年釣魚城之戰中,有史記載蒙哥率軍攻釣魚城時,令李忽蘭吉與怯里馬哥領戰船200艘,掠釣魚山奪糧船400艘;六月呂文德率350艘戰艦,在黑石峽與史天澤的70艘戰艦交戰。1261年咎萬壽率300艘戰船溯嘉陵江而上……船工號子響徹三江。直到元、明、清以至民國時期,三江都是重要運輸通道。
抗日戰爭時期,三江是抗戰軍需運輸的重要線路,貨運量僅次于長江大河,木船來往不斷,船工號子彼伏此起、聲震山河。民國三十年,糧食部在合川設糧食儲運聚點倉庫,接轉嘉、涪、渠三江上游35個縣的征購糧食,糧食部陪都民食供應處在合川設總倉庫、中國糧食公司合川辦事處在合川儲糧、加工,然后運達重慶。當時的交通部、財政部、糧食部在合川都設有運輸機構。三江上一片繁忙,年過船只11.7萬只,貨運量達120萬噸以上。江上來往船只穿梭連綿,船工號子響徹三江。
三江上的運輸船、戰船成百上千,成為黃金水道。巴人依山傍水而居,是長于舟楫的民族。傳統的行船運輸靠人工驅動,依靠推橈拉纖的船工。一般少則十幾,多則上百人。先人們在推橈拉纖的集體勞動中,為了統一步伐,齊心協力闖過急流險灘,自然就吼出了一聲聲凝聚大家力量的歌謠,這就是船工號子,魯迅所謂的“吭育吭育派”。
三江號子作為民間歌謠,源遠流長。它隨著船運業的興起而產生,又隨著船運業的發展而發展。三江號子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是與三江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依三江逆流而上,到處是險灘、激流和漩渦,行船十分危險。船工終年赤裸下體,涉水爬坡,翻山越巖,腳蹬卵石,兩手爬沙,彎腰駝背匍匐拉船,勞動強度之大可以想見。尤其是遇到一些特大險灘,像渠江的四九灘、金灘、丈八灘,光靠本船上的工人,是無法把船拉上去的,必須同行的幾只船“換棕”,輪流拉船過流,或者雇請灘工幫拉,每船要百余人半天到一天時間才拉過一個灘。
在行船、拉纖的艱辛奮斗中,船工們為了協調統一步調并給自己壯膽鼓氣,戰勝險灘惡水,發明了許多不朽的船工號子,成為船工們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以及與困難作斗爭的一種“武器”和娛樂方式。在三江流域,險灘或為石岸崩塌所致,或為石梁巨礁構成。無論是拉纖、搖櫓,還是推橈,船工們在與兇灘惡水的殊死搏斗中,為了十幾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步調一致、動作協調,保證一起用力,以確保木船逢兇化吉,順利前行,他們高喊號子,或協調用力,或鼓舞情緒,或消除疲勞??梢娙貐^江河灘多水急的特殊地理條件以及船工們戰勝自然的勞動需要是形成三江號子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與三江人能歌善舞的習俗有關。三江人素有好歌喜舞的娛樂傳統。合川魚米之鄉,民風尚文,“耕讀傳家”的傳統在民間流傳甚廣,在耕作之余,或絲弦呼應,載歌載舞;或踩高蹺、賽龍舟。三江地區人民的歌舞娛樂總是與區域內的生產生活相配合,家庭耕種活動有蓐草鑼鼓,人生禮儀有坐歌堂等。與之相應的是,船工拉纖、推橈也必有船工號子歌。
三江號子是船工們表達勞動狀態和復雜心聲的勞動歌謠。是船工根據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航道水流緩急和船只載重情況,應時即興呼喊出來的,因而隨著河床寬窄、水位深淺、流速大小、灘險程度的不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曲調、形式和內容。三江號子是三江地區船工勞動生活的一部分,船工們在繁重的勞動中常借號子來鼓舞干勁、集中力量、抒發感情、消除疲勞。船工們演唱三江號子一般是由號子工領唱,眾多船工應和。他們在演唱過程中由于船工勞動強度有大小之分,水流速度有快慢之別,故三江號子也有“舒緩與激越、輕盈抒情與粗壯沉著的區別”。
號子是勞動者的歌,是人們在勞動時配合用力而自然發出的呼喊吆喝聲,起著協調動作、鼓舞和調劑情緒的作用。如前所述,三江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船工們形成不同的勞動狀態和復雜心聲,以致出現旋律多彩多變,具有高亢、豪放、激越、粗獷、沉雄、詠嘆等音樂特色。由于各河流航道條件的差異,嘉陵江水量大,木船載重噸位較重,常要在河岸拉纖,涪江水淺漕窄,渠江灘多水急,航道彎曲多。故三條江的號子各有差別,分別有一些不同的曲目和調子。即所謂“涪江的號子、保寧河(嘉陵江)的纖子、渠江的橈子”構成號子繁多,又各具特色的特點。
三江號子的格調和曲牌,是船工根據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航道水流緩急和船只載重情況,應時即興呼喊出來的。在過險灘急流時,所喊號子雄偉渾厚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力集中,用力猛拉猛劃。在水流平緩之處,則又唱出輕柔婉轉、節奏緩慢的號子,用以緩和過難的緊張情緒,消除疲勞。又由于三江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差異性的江河航道條件,同時上水、下水的不同,航行操作的復雜性,船工們的勞動強度形成巨大差異。船工號子頭遇到什么水勢就喊什么號子,指揮全船工人操作步伐,這就形成不同特色的三江號子。根據特殊地理環境與上水、下水所造成船工們的勞動強度大小,以此形成不同曲調進行分類:
1.上水號子,又稱逆水航行中的號子
逆水航行操作,較順水更為復雜,勞動強度更大。船工們在勞動強度較大而協作性較強時,所喊號子顯得簡短有力。
2.下水號子,又稱順水航行中的號子
起橈號子,開航時船工架好橈,號工即喊起橈號子,目的是把船工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船上所有橈子扳得合拍一致。
3.龍舟號子
在三江流域,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所唱的號子,它也是三江號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合川為三江匯合之處,自古以來就有劃龍船的習俗。沿江的鄉鎮每到端午節來臨之前后都要舉辦龍舟比賽,所以龍舟號子極為豐富,有游江號子、沖刺號子、搶江號子等,但龍舟調沒有固定的唱詞,也很少有文字記載,全憑踩頭的記憶及靈活,見景生情、臨時編唱,遇見什么就唱什么,只要前后合拍和押韻就行。
就三江號子詞內容來說,一般都是水上藝人將民間的各種民間傳說,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歷史故事、地方特產以及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內容,收集整理、加工提煉,編成號子詞,供船工喊唱。其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有與時俱進的唱詞。也不乏有船工們觸景生情,即興發揮隨口編唱的段子,嬉笑怒罵、生動詼諧、自由靈活、妙趣橫生,真實地記錄了船工們為生存而奮斗的生命贊歌。而且含意深刻,富有教育意義。
三江號子是三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斗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三江號子是當年拉纖船工永遠的記憶,他們不會忘記三江號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力量。
如今,三江的木船已改制近40年,水上運輸也再無拉纖喊號子的身影了。原出色的號子工許多已是古稀,如今健在的也七、八十歲了,能記能唱者不多了,如不加以搶救,幾年后,這批人即使健在也唱不出來了。作為在三江航運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不可磨滅的水系音樂文化,三江號子正瀕臨失傳和消亡。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對這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產資源,必須加以搶救保護,使之世代相傳。
三江號子的興衰,可謂是見證了合川水上航運史幾千年的嬗變。從最初的繁榮,到現在的沉寂,除了讓我們從變遷中看到時代的步伐外,同時也應留住我們凝結了數千年的文化精髓。作為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江號子具有巴濮民族獨有的精神文化價值和歷史藝術價值,是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巴渝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木船運輸史的見證和水文化的重要載體。
(文/圖 胡中華)
(如果你有感人事、煩心事、新鮮事,關注“今日合川”客戶端,點擊政務問政平臺爆料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