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樹法師出租古圣寺
1939年2月,陶行知在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長盧子英陪同下考察草街后,決定在距離草街老街約5華里的鳳凰山古圣寺開辦戰時育才學校。隨后,陶行知在自己的臨時住所北碚平民公園內的清涼亭設立學校辦事處,并以育才學校董事會的名義,向北碚區署呈遞了辦校立案申請書。
當時的古圣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剎,里面除駐扎集中整訓的軍人外,還有僧人。寺廟主持名叫隆樹法師。
陶行知對隆樹法師說,如今國難當頭,大批難童無法讀書,他準備租用這座古寺,開辦一個戰時育才學校,專門招收戰時難童,讓他們有一個安身讀書之處,并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才。
隆樹法師被陶行知的辦學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答復陶行知:“我佛以慈悲為懷,撫育難童乃普濟眾生的好事,我就依了施主之善意吧?!?/span>
很快,陶行知與隆樹法師達成租賃協議,雙方商定租期為25年,租金總共折合黃谷20石,押墊120塊銀元。1939年5月8日,戰時育才學校在距離草街約5華里的鳳凰山古圣寺掛牌成立,住在寺里的軍人與僧人陸續離開。6月15日晚,因古圣寺辦學場地尚未修葺完畢,陶行知在北溫泉主持召開了第一次校務會。
1939年7月20日,戰時育才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共36人在北溫泉小學舉行開學典禮。8月,由北溫泉小學遷入草街古圣寺。寺廟牛王殿、觀音殿用作教室和讀報室,兩側廂房為辦公室,大雄寶殿正中為禮堂,兩側為教室,其余房屋為師生宿舍。作為校長的陶行知則住在距離古圣寺右側約150米遠的一幢3間土墻茅草房里。
從此,地處鳳凰山上的古圣寺洋溢著瑯瑯書聲與嘹亮歌聲,陶行知也開啟了他在古圣寺長達6年的辦學歷程。
鳳凰山上“小延安”
名揚中外的古圣寺,位于合川區草街街道古圣村境內的鳳凰山上,距離草街老街大約5華里。該寺原名虎聲寺,始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之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因重建過程中發掘出明隆慶年間的“洪鐘”與“殘碣”,從而推斷出寺廟的最初修建年代,并將其命名為“古圣寺”。
1937年7月,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陶行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盧作孚、盧子英兄弟支持下,在鳳凰山古圣寺創辦了戰時育才學校。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是戰時難童、烈士后代和學校附近的農家子弟。學校由陶行知親任校長,下設校務部、指導部和研究部。開設有文學、音樂、繪畫、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舞蹈等6個學科。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先后邀請了任光、賀綠汀、章泯、戴愛蓮、豐子愷、華君武、艾青等名家專職任教,剪伯贊、田漢、何其芳、鄧初民、周谷城、秦邦憲、薩空了、徐遲、姚雪垠、黎國荃等專家學者前來短期兼課或講學,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還應邀擔任副校長。同時還開辦了“林間課堂”,特邀郭沫若、夏衍、曹靖華、劉白羽、周而復、周揚、邵荃麟、艾蕪、戈寶權、沙汀、程今吾等來校演講,周恩來、董必武、吳玉章、鄧穎超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也曾到古圣寺指導工作,并向廣大師生宣傳革命道理。
當時的育才學校,有兩個平行的中共黨支部。一個支部直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聯系人先后是凱豐、徐冰,王洞若任黨支部書記,成員有魏東明、孫銘勛、馮蘭瑞等。另一個支部屬中共北碚中心縣委領導,聯系人是縣委書記李亞群,林瓊任支部書記,成員有鄒綠芷、程森、聶奇慧、朱瑞珍、廖意林、張翼天、俞文華、李伯民、帥雪樵、帥仕熙、張再為等。鳳凰山上的古圣寺,又被稱為大后方的“小延安”。
“小延安”古圣寺,源源不斷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志向遠大的熱血青年。他們有的奔赴了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有的沖破重重封鎖,去到革命圣地延安。更為功不可沒的是,育才學校還為大后方培養出陳堯楷、徐永培、徐相應、易元祺、王敏、游中象、胡芳玉、陳堯能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參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華鎣山武裝起義,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獻出了青春和熱血!
2006年05月25日,草街育才學校舊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圣寺旁那一池清水
在草街古圣寺與陶行知紀念館之間,有一個常年盛有清水的池子。這個池子,就是陶行知命名的“周子池”。
周子池占地面積大約600平方米,這里原本是古圣寺的放生池??谷諔馉帟r期,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從隆樹法師手里租賃古圣寺創辦戰時育才學校,他就住在放生池旁邊一幢3間土墻茅草房里,把這3間土墻茅草屋作為自己的辦公室和寢室。每天,他除了在古圣寺從事教學管理和教學服務外,還在土墻茅草屋接待來訪人士。在工作間隙,他要么獨自一人在水池邊沉思,要么與老師一起在水池邊散步。每當辦學遇上困難時,他總是望著那一池清水,從那一池清水中尋找克服困難的辦法與靈感。
作為一名淡泊名利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崇尚理學大家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品格。于是,他決定在池中種下蓮藕,讓古圣寺放生池變身為一個荷花池。為表達自己對濂溪先生(周敦頤號“濂溪”)的敬仰,他便將這種下蓮藕的放生池命名為“周子池”。每天,他總要抽出一點時間站在周子池邊,一邊賞荷花,一邊對照自省。周敦頤筆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與他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不僅讓生命的蓮花在一池清水中越來越清雅,越來越圣潔,而且讓荷葉田田的周子池散發著哲理與智慧。
為表達自己對“周子”的崇敬與對荷花的禮贊,陶行知親自創作了一首《荷葉歌舞》,并將其編成舞蹈,由學生排練演出,曾受到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的高度贊揚!
古圣寺旁那一池清水,平靜如鏡、光照后人。如今的周子池外,打造了一個以生活教育為核心的農耕文化體驗基地,數十畝荷花不光是周敦頤與陶行知兩位“圣人”的人格寫照,而且還是一個凈化心靈的地方。
(本欄目由李俐均 周云供稿)
(如果你有感人事、煩心事、新鮮事,關注“今日合川”客戶端,點擊政務問政平臺爆料與分享)